【e 启思政,培根工程】
学生聊时政第十一期
四川舰下水中国海军装备建设的重要里程碑
数字经济学院开展《e启思政 培根工程》系列活动,今天我们开展学生聊时政的第十一期活动。在这个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时代,总有一些人以他们的拼搏与奋斗,成为我们心中的榜样。今天,我们要为大家介绍一位学生干部——石存琪,让我们来听听,她怎么说:
石存琪
数字经济学院
纪检部副部长
2024年12月27日,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内彩旗飘扬,鞭炮齐鸣,伴随着激昂的国歌和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,一艘承载着民族希望与海洋梦想的钢铁巨舰——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四川舰,正式下水命名。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,标志着中国海军装备建设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,同时也点燃了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。
四川舰,作为中国自主研制建造的076型两栖攻击舰首舰,其舷号为“51”,满载排水量达到4万余吨。这一庞大的身躯赋予了它超强的自持力与作战半径,足以在远海大洋纵横驰骋。从船首至船尾,每一寸钢铁都凝聚着我国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,每一项技术突破都彰显着国家工业实力的飞跃。四川舰的下水,不仅是中国海军装备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,更是国家实力提升的象征。
四川舰采用了双舰岛式上层建筑和全纵通飞行甲板设计,这些先进的设计使其能够搭载固定翼飞机、直升机以及两栖装备等,具备了强大的作战能力。尤为值得一提的是,四川舰创新应用了电磁弹射和阻拦技术,这一技术突破使得舰载机的起飞和降落更加高效、安全。电磁弹射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舰载机加速至起飞速度,弹射效率相较于传统蒸汽弹射提升30%以上。这意味着在战时,四川舰能够以更快的节奏放飞战机,掌控制空权。与之配套的电磁阻拦技术,可精准捕捉高速着舰的舰载机,确保降落过程安全平稳,极大降低了事故风险。
下水命名仪式上,海军有关领导宣读了中央军委授予舰名、舷号的命令,并向接舰部队颁发了命名证书。随后进行的掷瓶礼等仪式环节,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。香槟酒碰击舰体后打碎,舰首彩球绽放、舰舷喷射出绚丽的彩带,船坞开始注水,汽笛长鸣,宣告着四川舰正式下水。这一刻,现场的海军将士、船舶集团职工、四川等地的代表等一同见证了这一荣耀时刻,他们满心自豪,对四川舰后续的试验与服役满怀期待。
四川舰的入列,为海军作战体系注入了强大动力。在作战模式上,它实现了从传统平面登陆向立体登陆的转变。以往登陆作战,主要依赖登陆艇、坦克等装备从滩头抢滩,如今四川舰可凭借直升机、垂直起降战机,将兵力迅速投送至敌后,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。在协同作战方面,四川舰能与航母编队、驱逐舰、护卫舰等组成联合打击群,各舰种紧密配合,形成强大的攻防一体作战能力。从战略威慑来看,四川舰的存在让对手不敢轻易挑衅,其强大的作战能力,使我国在东海、南海等敏感海域的话语权显著增强。
四川舰的诞生,背后是长达数年的艰苦钻研与不懈拼搏。早在海军建设蓝图中,便郑重绘下了076型两栖攻击舰的宏伟构想,旨在填补海军两栖作战与远洋投送能力的关键短板。科研团队夜以继日,攻克了电磁弹射技术这一“世界难题”,从基础理论研究起步,突破电磁材料、储能装置、弹射轨道等重重技术瓶颈,历经上千次模拟试验与优化调整,成功让电磁弹射系统达到实战要求。造船厂内,上万名工人齐心协力,从铺设龙骨的奠基时刻,到分段合拢的关键节点,再到精细舾装的雕琢过程,每一道焊缝、每一组线缆、每一块装甲都倾注了他们的匠心。
展望未来,中国海军在四川舰等先进战舰的加持下,将继续向深蓝挺进。四川舰的服役,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和综合实力,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地区和平稳定贡献力量。我们坚信,在四川舰等国之重器的护卫下,我们定能捍卫每一寸蓝色国土,拓展海洋发展新空间,向着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破浪前行,铸就中华民族新的海洋传奇!